立命之学《了凡四训》

2015-11-18 佛道禅感悟有味

立命之学《了凡四训》

立命之学《了凡四训》

《了凡四训》是关于知命然后改命的一本古人智慧的总结。我们知道,老子通于大道,而孔子精于常道,要想真正进入大道,就必须要知于常道。道德文化是社会的基础,是做人的标准。从老子《德道经》基础拓展开来,从道德人文角度解读《了凡四训》,发现其真正的精义还是在培养我们的道德,创建道德家庭,共建和谐社会。老子《德道经》:“修之身,其德乃真;修之家,其德有余;修之乡,其德乃长;修之邦,其德乃丰;修之天下,其德乃博。”)

《了凡四训》是明朝了凡先生所著。了凡先生,原名是袁黄先生(字坤仪,号学海,道号了凡,江苏省吴江县人)他在早期验证了命数的准确性,后来进一步通晓了命数的由来,知道人们可以掌握自己的未来,改造自己的命运。就在他的下半生中,又验证了人们完全可以自我”立命”,自求多福的准确性。以此作了,把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毕生学问与修养倾囊传授,教育自己的子孙以正确的处世做人之道。

【了凡四训(一): 立命之学】
袁了凡童年时代就死了父亲,因此,母亲叫他放弃求取功名的学业,去学习医学,学成后可以维持生活,还可以济世利人。
后来有一天,袁了凡在慈云寺遇着一位姓孔的老人,孔先生精通命理,有“铁口”之称。对他说:“你是官场中人,明年就要中秀才了,为什么不读书呢?”
孔先生是云南人,得到宋朝易学大师邵康节的《皇极数》正传。这位老人用《皇极数》为我推算,对袁了凡过去的遭遇,就是连很小的事,也都推算出来了。
这就激发了袁了凡读书的志愿。就去私垫读书。

孔先生给袁了凡推算:县考童生第十四名,府考第七十一名,提学考第九名。等到第二年去考试,三处的名次完全相符。孔先生再给袁了凡推算终身吉凶,说某年考第几名,某年当廪生,某年当贡生,贡后某年当选为四川的县令,在任三年半就应该告退回乡,在五十三岁八月十四己丑时,寿终在家里,可惜没有儿子。袁了凡把他的话,详细地记录下来。(点评:大家注意这段孔先生的算命结论)

从此以后,凡遇着考试,名次先后,都如孔先生所算定的一一应验。袁了凡因此更加相信人生的一切遭遇,都是由命注定的。而思想也就很安定,不作妄想追求名利了,他深信:人生一切遭遇,全都是命中注定,天命难违,个人是丝毫无能为力的。(点品:这就是一种被动“知命”,当然,作者后来明白了命并不是全注定的)。

由于他“知命”而因此畏天命,为人正直,为官清廉,注重积德,因此而累积了一部分“福因”。出贡(当贡生)以后,到了北京,留京一年,一天到晚总是静坐,后来进南京国子监(国立大学)。在进校以前,凭这点“善因”,他后来有幸遇见南京栖霞山的高僧云谷禅师,他就命运问题请教云谷禅师。云谷禅师和他对坐三昼夜,开示于他,。

禅师问他:”凡夫所以不得成为圣人,只因为妄想缠绕,你坐了三天,不见你起了一个妄想,这是怎么一回事呢?”
袁了凡答道:”我被孔先生算定,荣辱死生都有定数,即使要妄想,也是没有用处的。”禅师笑着说:”我以为你是豪杰,原来是个凡夫哩。”

袁了凡问他:”这是什么意思?”
云谷禅师说:”人们不能达到无心的境界,就要被定数所束缚。那里会没有数呢?但是普通平凡的人是有数的。大善的人,数就拘不了他;大恶的人,数也是拘他不定的。你二十年来被他算定,不曾转动一毫,岂不是凡夫吗?”

袁了凡就问:”那么,这个数能逃得了吗?”
云谷禅师说:”诗书里所说的,”命是我们自己所造作的,福报也是我们自己求取得来的”,确是很明显的教训。”
袁了凡再问:”孟子说过:”求则得之。”这是一切都可以由我求得的。但我以为道德和仁义是可以努力去求取的,那功名富贵,怎么能够求得来呢?”
禅师说:”孟子的话没有错,是你自己错解了。你不知道,六祖说过:”一切的福田离不开自己的心,能从自己的心田去找它,是没有得不到感通的。”要知道,求不求在于自己,如果专诚去求,不但能得到道德和仁义,还可以得到功名和富贵呢。内外双得,那才算是有益的求。
倘使不得认真地遵循正道去求,也就是说,不从心地上去求,不从积善去恶上去求,而徒然费尽精力向外追逐名利,那虽求之有道,不违犯法律道德,但所得的还是你业命中本来有的。若是由于不顾一切,过分贪求,不合道理的事去做了,那就把心里本有的德性也失掉了,岂不是内外双失吗?所以是徒劳无益的。”

云谷禅师又问:”孔公算你终身怎么样?”我照实告诉了他。
他说:”你自己考虑应该登科第吗?应该有儿子吗?”
袁了凡考虑了很久,回答道:
“我想,我是都不应该得的。因为科第中人大抵都是有福相的。我生来福薄,又不能积功累德以培植增福;而且不耐厌烦,不能容纳别人,有时还显出自己的才智以凌盖别人;率意行事,轻易发言。像这样的作风都是薄福之相,怎么配得上得科第功名呢? ”污秽的地土里,容易滋长生物;而清澈的泉水里,往往没有鱼类”。而我却是有好洁之癖的。这是不应有子的第一点。
“和气能生长万物,可是我却很容易发怒。这是我不应有子的第二点。
“仁爱是生生不息的根本,残忍是不繁育的种因。我又爱惜自己的名节,不能舍己以救人。这是我不应有子的第三点。
“多言耗气,而我喜发议论,信口开河,这是我不应有子的第四点。
“喜欢喝酒,损伤精神,这是我不应有子的第五点。
“通宵长坐,不知道保养元气,这是我不应有子的第六点。
“仅就这几点,我是不应该有儿子的了。其他的过恶还多着呢,不能一一都举出来了。”(点评:这个过程,就是在云谷禅师的启发下,袁了凡主动反思忏悔自己的所有不合乎道德规范的缺点,想过去告别,为下一步主动积善行德扫清了道路。《老子德道经》:“同于道者,道亦同之;同于失者,道亦失之。”)
禅师接着说:”现在你既然知道自己过去的缺点,就应该把向来不合登科第,不合有子的作风,尽情改刷。一定要积德!一定要宽恕人家原谅人家!一定要和爱!一定要爱惜精神!从前种种,譬如昨日死,以后种种,譬如今日生。这是义理再生之身啊!

禅师继续说:“商朝的贤君太甲说过:‘天作孽犹可违,自作孽不可活。’孔先生算你不登科第,不生儿子,乃是自己前世所作的业报,这是天作之孽,是可以违反它、改造它的。你只要尽力去作善事,多积阴德,这是自己所作之福,哪里自己会得不到享受呢?《易经》说:’‘积善之家必有余庆。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,’你能相信吗?”

听了他的一番议论,袁了凡拜谢禅师,接受了他的教导。就把往日之罪,在佛前尽情发露忏悔,写了一篇疏文,先求登科,誓行三千件善事以赎罪。(点评:云谷禅师开示于他,讲明命运来源于因果,剖析因果循环之理。这才使他豁然开朗,懂得了命运既是有一定之数,又是能够改迁的。袁了凡是间接“知命”,经过验证后深信不疑,注重积行累善业,主动消恶业,积福累行度人生,迁改人生原来由恶因写就的不吉经历,并为今后奠定厚薄不同的基础。)

云谷禅师取出一本《功过格》给袁了凡,教我把所做的事,逐日登记起来,善则记数,恶就退除。
袁了凡的号原来叫学海,从这一天起就改道号了凡。因明”了”立命的道理,不愿再落凡夫的窠臼了。”
从此以后,一天到晚,心地都在约束着自己,一切心念行就和以前不同了。从前只是悠悠地放任,到此自有战兢惕励的景象。虽在暗室陋屋处,也恐怕得罪天地神鬼。遇到别人憎恨我,或是毁谤我,自能安然容受了。(点评:我们古人可以做到“吾日三省吾自己”,遇事向内反思自己,现代人遇事总是去照他人,很少反思自己,怎么真正改变自己命运呢?)
到了次年礼部考科举,孔先生预算的应该得第三,忽然考中第一。他的话就不应验了。但是袁了凡检讨自身,还是有许多的错误;或见善而行之不勇,或救人而心犹豫不决,或身勉强为善而口有过言,或醒时能操持而醉后便放逸。以过折功,日常虚度。从己巳岁开始发愿直至已卯岁,经过十余年,这三千善行才算完成。(点评:《老子德道经》:“善者善之,不善者亦善之,德善也。” )
铁口孔先生算袁了凡五十三岁要死,虽不曾祈祷求寿,这一年居然无恙。今年已六十九岁。
袁了凡因此相信”所有幸福都是自己可以求得的。”这句话,是圣贤的名言。若是说,祸福是天所掌握,是天所注定的。这就是世俗浅识人的言论了。

【了凡四训(二)改过之法】
当幸福快要到来,只须观察他的善行就可预知;灾祸将要来临,观察他所作的不善事,也就可以预卜的。
现在,我们想要得福而远祸,暂且不论行善,第一步必须。反思悔过时,第一要发羞耻心。应思从前的古今中外圣人贤人,他们为什么百世可师?这是因为自己,在私下做了坏事,还认为别人不知道,傲然没有一点惭愧之心。因为知耻则勇于改过;德业日新,成为圣贤。

第二要发畏惧心。。每人的过恶虽在隐微之间,但是宇宙自然已经记录了这种信息了,这种信息以能量形式存在者,在有一定外因是就释放。
第三要发勇猛心。人们多是因循退缩,得过且过,不肯发心改过。我们必须奋发振作,不用踌躇、企惑,不烦等待拖延。小的过失,比如芒刺在身,要很快的把它拔除。大的恶行,要像毒蛇咬住了手指,急速把手指斩除,以免蛇毒人心。这是丝毫缓慢不得的!

如能具备以上这三种心,譬如春天的冰遇到了太阳,是没有不消溶了的。实践改过的工夫,有从事上改的,有从理上改的,更有从起心动念处除净的。工夫既然不同,效用也就有别。
什么是从事上改的呢?例如前日杀生,今日戒杀了;前日怒骂别人,今日不发脾气了,这就是事上而改的。但是强制于外,是会感到很困难的;而且病根还在,东灭西生,这不是究竟的好办法。
什么是从理上改的呢?善于改过的人,是在事件还没有发生以前,就先明白了它道理。

例如,过失在于杀生,自己就想:一切的动物都爱自己生命的,把它活活地杀死,往自己嘴里送,将我的享受建筑在它的痛苦上,能忍心吗?这样一想,我的心就会感到不安,而且它被杀,当遇到屠割的时候,痛苦澈骨人髓;至于我为了贪一时的口福,珍膏罗列,食过即空,假如自已是容易恼怒的,就应该想:凡是我所行不通的,都是自己的德行没有修,不能感动他人,这是自己要加以反省的。如果有人蛮不讲理的来犯我,那是他自己品德的事,他自己会承担相应的后果。那末,毁谤的发生,都是磨练于我,玉成于我,我将欢然受赐。能够这样想,那还有什么忿怒可发呢?(点评:此行不可太过,因为纵容别人不利于他改过也是害他,应当以自己的善心善巧方便感化教育对方。
因一切过恶都是自害的作法,损失自己道德。

什么叫做从心而改呢?一切过失都是根源于心,是心所造的。我的心不妄动,过失又从哪里发生呢?
从事修养的人,对于好色、好名、好利、好怒,这些过失,不必逐类寻求,但当专注起心动念处,使正念时时现前,邪念自然污染不上了,正如太阳本来当空,只是人心这篇乌云遮挡了阳光普照大地,
从事上,从理上,但最好是从心上修养道德。不合理的念头,才一动起,立即发觉,一觉就立即予以消灭,倘使这样做不到,就要反复明理来消灭它。或许还是克制不了,那就要用悬崖勒马的工夫,临事强行克制,坚决地禁止不犯。

【了凡四训(三): 积善之方】
《易经》说:”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!积不善之家,必有余殃!”
杨少师(杨荣),是福建建宁人,他的家庭是以摆渡为生。有一次,久雨之后,溪里的水泛涨起来。洪水冲毁百姓的房屋。淹死的人顺流而下。其他摇船的人,都乘这机会捞取财物,只有少师的曾祖和祖父接连救人,不去捞取一件财物,大家都嘲笑他们是笨蛋。乃至生了少师的父亲以后,家里的经济情况逐渐宽裕起来。后来生了少师,少师于二十岁就登科,官职做到三公,子孙贵盛,到现在还有许多贤德的后裔。

宁波杨自惩,早年充当县里的官吏,他存心诚厚,守法公平。那时的一个县令办事很严厉,有一回惩罚一个囚犯,把他打得血流满面。可是那县令余怒还是不息。自惩耐心劝解,使他平息怒气,不要鞭打囚犯;自惩家里很穷,别人送他的物品,一概都不接受,遇着犯人缺乏粮食,经常设法替他们解决。有一天来了新的犯人数名,饿着没有吃,可是他自己家里又刚巧缺存粮,如果给囚犯吃了,一家人就没有吃,要挨饿了。但眼看囚犯们都饿得很可怜,自惩就和妻子商量。妻子问他:”囚犯从哪里来的?”自惩说:”他们从杭州来,一路上忍着饥饿,脸色都饿得发青了!”妻子听了也很同情,因此,取了自己待炊的米,拿来煮粥给囚犯们吃。后来杨自惩生了两个儿子,长子名叫守陈,次子名叫守址,做到了南京吏部侍郎(副部长之职)。长孙做了刑部侍郎,次孙做了四川的按察使。他们又都是当朝的名臣。

上面所说的故事,虽然表现的事实不同,但归纳起来,只是一个善字罢了。
(点评:道学和佛学的祖先们,运用大智慧既揭示了“命学”和“相学”的本源,但是,在佛道性命学说中,是决不主张和提倡求签、问卦、看相、算命的。因为这些方法只是使人部分地、管中窥豹地知命和安命,仅是“知命”、“安命”,都是消极的“宿命论”,宿命论对社会进步发展和个人前途的开拓,对民族的繁荣昌盛,并无积极意义。自古以来佛道两家的圣哲们都不提倡宿命论,对宿命论持批判态度。并向后人指出:应当摒弃“一切都是命,半点不由人”的消极悲观认识论,要实践德字所蕴含的真意:德字由双人傍,十、四、一、心等五个部分组成,其意为德乃众人(彳)应该一心做到,或解释为一心为众人做到,十种善行(指十心,这就是忠孝心、好善心、慈悲心、平等心、博爱心、教化心、忠恕心、和蔼心、忍耐心、勇猛心。),四个原则(非礼勿言、非礼勿听、非礼勿视、非礼勿行),以老子德道经为理论指导,进行行善积德。)
什么叫真假呢?
“凡是想做好事,决不可被耳目所迷,随世俗见解,应从内心隐微处,默默审察,是不是纯粹从济世利人之心出发。如果这样,那就是真。假使有一毫沽名钓誉的媚世之心,那就是假。完全是爱人之心的,就是真,行善而有一毫牢骚愤世之心,就是假。纯是敬人之心的就是真,有一毫玩世不恭,侮弄世人之心的就是假。这些都应该详细分辩的。
“什么叫做阴、阳呢?
“凡做了一件善事,为人们所知道的,叫做显德,也就是看得见的阳,默默无闻,做了善事别人不知道的;这叫做阴德,也就是阴。二者都能获得意料不到的幸福。
“什么叫做半、满呢?
“从前有一个女子来到佛寺,想要布施供养,可是身边只有二文钱,就把这二文钱捐献了,寺里的方丈老和尚亲自替她忏悔。后来这个女子选进王宫,享受富贵,带了几千两的银子,又到这所佛寺来布施。老和尚叫他的徒弟替她”回向”就算了。这女子就问老和尚,我当初布施二文钱,老师父亲自替我忏悔,今天我布施数千两的银子,老师父倒不替我忏悔,这是什么缘故呢?老和尚说:”以前的二文钱;钱虽少而布施心很真,不是老僧亲自代为忏悔,不足以报德;今天钱虽多,而布施之心,不如前日的恳切,所以我派别人代为忏悔就可以了。”这是千金为半,而二文为满的道理。

“汉钟离传授丹法给吕祖。这丹法能点铁成金,可以济世。吕祖问道:”以后还会还原变成铁吗?”钟离说:”五百年后,当恢复本质。”吕祖说:”这就害了五百年以后的人了。我不愿学这样的法术。”钟离心中暗喜,说:”修仙要积三千功行,你这一句话,三千的功行已经圆满了。”

(点评:有时善恶全在第一念头,所思所想念头一起,就是善念,则为人处事皆是善言、善语、善行,此为“执一以为天下牧”—–老子《德道经》,把握住德这个一就可以了。因此,老子《德道经》第二章得一(39)有云:“昔之得一者:天得一以清,地得一以寧,神得一以霝,浴得一以盈,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。其至之也。謂天毋已清將恐裂,謂地毋已寧將恐發,謂神毋已靈將恐歇,謂浴毋已盈將恐竭,謂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。故必貴而以賤爲本,必高矣而以下爲基。夫是以侯王自謂孤、寡、不榖。此其賤之爲本欤?非也!故致數與无與,是故不欲祿祿若玉,硌硌若石。”)
“什么叫做难、易呢?

毛泽东同志也说“事因难能,所以可贵”。凡是有钱有势的人,如果他要立功积德,却是很容易的。易而不做,这是自暴自弃;贫穷的人做福很难,难而能做,这才算是难能可贵。(点评:《老子德道经》:“图难于其易也,为大于其细也。天下之难作于易,天下之大作于细。”说得多好啊。老子告诉我们:”是以圣人终不为大,故能成其大。”)

以十善心为例:
忠孝心者,忠于国家和民族,孝敬父母长辈,忠孝乃立身处世之大节,万善之根源。
好善心者,见人之危,则扶持帮助。见物之危,则救活解脱。尽己之力而为,如不能为则委曲求其全,设法周旋,用善心满足而后已。
慈悲心者,天下人心虽然不齐,好恶有别,禽兽昆虫、草木亦同此生机,保护生态平衡,必须爱而护之,怜而惜之。
平等心者,心中无富贵,眼中无贫贱,言行无势利,一视同仁,平等待之。
博爱心者,以博大心胸,爱护世人及万物,勿以善小而不为,勿以恶小而为之。尊老爱幼,仁爱广施于人民和万物,不以识心之好恶而区分是也。我们对于所见得善行善举善人,皆能同其善,容易做到对其博爱友善,然而,对于那些误解了我们的人,就不容易做到继续以微笑友善地对待了。常常是以礼还礼,以牙还牙。要知道,我们要有博爱心啊。应该以博大心胸,爱护世人及万物,不以其心之好恶而区分,而对于不善行不善人不善心,我们还能施以博爱心吗?还能博爱万物吗?如果还能做到“善者善之,不善者亦善之,德善也”。老子《德道经》说:“善为士者不武;善战者不怒;善胜敌者弗与;善用人者为之下。”)
教化心者,见人之善行,则褒扬宣传,倡其善行,扬其善心。见人之恶,则苦口婆心,规劝其改恶向善,以己之行代为化解,以遏其恶。成人之善,如成己之善。去人之恶,如去己之恶。
忠恕心者,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,推己及人,视人如己,时时自省,以忠信宽恕之心待人处世。人前不论他人过,人后不计他人非。
和蔼心者,人无高低贵贱之分,四海之内皆兄弟也。待人皆要和蔼可亲,勿存亲疏,勿以衣帽言辞取人,心平气和待众生,一视同仁。
忍耐心者,心字头上一把刀,严于律己,处逆境而不退转,居顺境而不轻心,能忍常人所不能忍之逆境、困苦、恶行等。心如止水,平静应变,不惊不辱。
勇猛心者,凡是当为者,应该自己立定主见,见义勇为,为人排忧解难,拔困扶危,一直做去,勿为环境和他人所阻,不必等待观望,是为勇猛心也。

【了凡四训(四): 谦德之效】
《易经》云:”满招损,谦受益”。
赵始峰,明朝山东寇县人,童年就举于乡,可是过了很久,还没有及第。他的父亲担任嘉善县的一个官吏,他随着父亲到任,仰慕钱明吾学问的渊博,把自己的文章拿去向他请教。钱明吾把他的文章都涂抹了。赵不但不发怒,而且表示心服,完全接受。到了明年,赵就登科了。

江阴张畏岩,学识很渊博,善于作诗文,在文人中颇有声誉。甲午年南京乡试,他寄宿在佛寺里,发榜没有他的名,就大骂考官。当时有一人在旁微笑着。张就迁怒到他。这个人说: “相公的文章,一定做得不好的”。张听了更是火冒三丈,就斥诉他: “你没有见过我的文章,怎知道我写得不好呢?”这人说: “听说写文章贵在心气和平,现在听到了你在骂人,满腹牢骚,心气不平极了,文章怎么写得好呢?”张感到他的话有些道理,因而屈服,就向他请教。这人说: “一个人要考中,全得靠命,命不该中,文章虽做得好,是无益的。你今后需要自己做个转变”。张问此人: “既是命定,怎么能够转变呢?”这个人说: “所以形成现在之命的是以前的业报,业报是自己所作的,今后的道路却在于你自己啊!只要尽力做善事,广积阴德,有什么福不可求得呢?”张畏岩说: “我是穷人,有什么办法呢?”此人说: “善事阴功都由心造,常存善心功德无量!且如谦虚一节,并不费钱,你为什么不责自己不奋勉努力,而反骂试官!”张很佩服,从此痛改前非。一切有益于人的善事,每天努力去做,因此品德日增。丁酉年,张畏岩果中一百零五名。

由此看来,趋吉避凶,这是断然由自己作主的。因此,须要自己约束行为,丝毫不得动恶念、行恶事,这样才是受福的基础。而且只有谦虚处下才能得到无止境地进步。老子《德道经》:“江海所以能为百浴王者,以其善下之,是以能为百浴王。”谦虚处下才能放下包袱,学习符合自然的道德规律,改变过去自己,重新开始新的人生道路。《老子德道经》:“圣人无积,既以为人己愈有,既以予人己愈多.”真正修德的人,给予他人,给予社会越多,自己也得到越多。。

对《了凡四训》四篇做一总结
第一篇:立命之学,勉励世人奋发向上,千万不要自暴自弃。因为人生的命运,气数是由前生造因而定,但是命运的好坏,是可以由你今生的善念、善行、或者恶念、恶行、而改变的,因此以立命之学,作为开宗明义。
第二篇:改过之法,要严以律己,检讨反省自己的过错,敢于面对过错,勇于改过。只有知错改过之后,行善才能收到效益,否则是徒劳无功的。所以改过是立命的首要任务。
第三篇:积善之方,在知错能改之后,要懂得行善的道理和方法,即是不为名利,默默恒久地行善,行善的同时必须除恶。
第四篇:谦德之效,袁先生以故事,生动地畅述积善之方。初学行善的人,当行善之后获得福报,喜悦的同时,产生骄傲情绪,是常见的毛病。袁先生训子之文中,再三叮咛“满招损,谦受益”的道理。若能够谦虚为怀,时时抱着行善惟恐不足之善念,才能使立命收到效果,而达到改造命运的目的。
《了凡四训》的主旨,以道德修养为根本,以老子《德道经》为指导,改造自己的命运,创造自己的幸福,为社会、国家,乃至全人类的光明前途做出自己的贡献。

虎刺梅/铁海棠花
弘一大师,改过十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