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家经典言语

2015-11-12 佛道禅感悟有味

道家经典言语

道家经典言语

1、天地虽大,其化均也;万物虽多,其治一也。

2、清静之治者,和顺以寂寞,质真而素朴,闲静而不躁,在内而合乎道,出外而同乎义;其言略而循理,其行悦而顺情,其心和而不伪,其事素而不饰。

3、人有顺逆之气生于心,心治则气顺,心乱则气逆,心之治乱在于道德,得道则心治,失道则心乱。

4、君子之道,静以修身,俭以养生。静即下不扰,下不扰即民不怨;下扰即政乱,民怨即德薄。”

5、贵必以贱为本,高必以下为基。

6、鼓不藏声,故能有声,镜不没形,故能有形,金石有声,不动不鸣,管箫有音,不吹无声。

7、天行不已,终而复始,故能长久,轮复其所转,故能致远,天行一不差,故无过矣。

8、慎终如始,无败事也。

9、衡之于左右,无私轻重,故可以为平;绳之于内外,无私曲直,故可以为正;人主之于法,无私好憎,故可以为令,德无所立,怨无所藏,是任道而合人心者也。

10、非淡漠无以明德,非宁静无以致远,非宽大无以并覆,非正平无以制断。以天下之目视,以天下之耳听,以天下之心虑,以天下之力争,故号令能下究,而臣情得上闻。

11、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,此之谓大本大宗,与天和者也;所以均调天下,与人和者也。与人和者,谓之人乐;与天和者,谓之天乐。

12、夫太刚则折,太柔则卷,道正在于刚柔之间。

13、天地之气,莫大于和。

14、中之得也,五藏宁,思虑平,筋骨劲强,耳目聪明。大道坦坦,去身不远,求之远者,往而复返。

15、夫道者,陶冶万物,终始无形,寂然不动,大通混冥,深闳广大不可为外,折毫剖芒不可为内,无环堵之宇,而生有无之间也。

16、人生而静,天之性也;感物而动,性之害也;物至而应,智之动也;智与物接,而好憎生焉;好憎成形,而智怵于外,不能反己,而天理灭矣。

19、是以圣人执道,虚静微妙以成其德,故有道即有德,有德即有功,有功即有名,有名即复于道,功名长久,终身无咎,王公有功名,孤寡无功名,故曰圣人自谓孤寡,归其根本。

20、夫喜怒者,道之邪也;忧悲者,德之失也;好憎者,心之过也;嗜欲者,生之累也。人大怒破阴,大喜坠阳,薄气发喑,惊怖为狂,忧悲焦心,疾乃成积,人能除此五者,即合于神明。

21、夫得道者,志弱而事强,心虚而应当。

22、天道运而无所积,故万物成;帝道运而无所积,故天下归;圣道运而无所积,故海内服。

23、圣人之心静乎,天地之鉴也,万物之镜也。

24、静而圣,动而王,无为也而尊,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。

25、是故古之明大道者,先明天而道德次之,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,仁义已明而分守次之,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,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,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,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,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。

26、天有明不忧民之晦也,地有财不忧民之贫也,至德道者若丘山,嵬然不动,行者以为期,直己而足物,不为人赐,用之者亦不受其德,故安而能久。

27、故誉见即毁随之,善见即恶从之,利为害始,福为祸先,不求利即无害,不求福即无祸,身以全为常,富贵其寄也。

28、善怒者必多怨,善与者必善夺,唯随天地之自然而能胜理。

虎画
瑞士 马特洪峰景